立式渣浆泵主要用于输送含固体颗粒的腐蚀性或高浓度浆液,广泛应用于矿山、冶金、化工、环保等领域。其运行环境复杂,若操作不当易导致设备磨损、故障甚至安全事故,因此需严格遵守以下注意事项,涵盖启动前检查、运行中监控、停机操作、日常维护及安全规范五大核心维度:
一、启动前:全面检查,排除隐患
启动前的检查是避免 “带病运行” 的关键,需逐一确认设备状态,重点关注以下内容:
-
基础与连接检查
-
确认泵体、电机的固定螺栓无松动,底座与基础接触紧密,避免运行时因振动导致位移或部件损坏。
-
检查进出口管路连接:法兰密封面无破损、垫片完好,管路支撑稳固(尤其是输送高浓度浆液的管路,避免因重量导致管路变形,影响接口密封性)。
-
润滑与冷却系统检查
-
润滑油(脂):查看轴承箱油位,需在油标 “最高” 与 “最低” 刻度之间,油质需清澈无杂质、无乳化(若为油脂润滑,需确认油脂填充量为轴承内部空间的 1/2~2/3,过多易导致轴承过热)。
-
冷却系统(若配置):检查冷却水回路是否通畅,阀门是否打开,冷却水质无杂质(避免堵塞冷却通道,影响轴承或机械密封散热)。
-
电机与电气检查
-
电机接线:确认电源线连接牢固,接地电阻符合规范(≤4Ω),避免漏电风险;检查控制柜内断路器、接触器等元件无异常,接线端子无松动。
-
绝缘测试:长期停用(超过 1 个月)的泵,启动前需用兆欧表检测电机绕组绝缘电阻,常温下应≥0.5MΩ(高温环境或潮湿环境需更高,具体参考电机说明书)。
-
泵内与管路预处理
-
灌泵排气:立式渣浆泵多为 “自吸式” 或 “需灌泵” 设计(具体看型号),若为非自吸式,需打开泵体顶部排气阀,向泵内注入清水或浆液,直至排气阀流出无气泡的液体,避免 “空转”(空转会导致叶轮干磨、机械密封烧毁)。
-
清理管路:检查进出口管路内无杂物(如石块、金属屑、纤维类物质),避免堵塞叶轮或卡涩机械密封,尤其新安装管路需先冲洗后连接。
-
辅助部件检查
-
机械密封:确认密封腔无渗漏,若为双端面机械密封,需检查密封液(隔离液)的液位和压力是否符合要求(通常密封液压力需高于泵内压力 0.05~0.1MPa)。
-
阀门状态:进口阀全开,出口阀关闭(或微开,根据泵型调整),避免启动时负载过大导致电机过载。
二、运行中:实时监控,及时调整
运行过程中需重点关注设备的 “温度、振动、声音、参数”,发现异常立即处理,避免故障扩大:
-
关键参数监控
-
电流:通过电流表观察电机电流,不得超过额定电流的 1.1 倍(若电流持续过高,可能是浆液浓度过高、叶轮堵塞或出口阀门开度过大,需降低浓度或调整阀门)。
-
压力:出口压力稳定在设计范围(波动幅度≤±0.05MPa),若压力骤降,可能是进口管路堵塞或漏气;若压力骤升,可能是出口管路堵塞,需立即停机检查。
-
流量:通过流量计或工艺需求判断流量是否正常,若流量不足,需排查进口管路是否堵塞、叶轮是否磨损(渣浆泵叶轮磨损会直接导致流量下降)。
-
温度与振动监控
-
轴承温度:正常运行时轴承温度≤75℃(环境温度≤35℃时),若温度超过 80℃,需停机检查润滑系统(油位、油质)或轴承是否损坏(如滚珠磨损、保持架断裂)。
-
电机温度:电机外壳温度≤60℃(异步电机),若温度过高,可能是过载、接线不良或电机内部故障(如绕组短路),需停机排查。
-
振动:用振动仪检测泵体和电机的振动值,通常振幅≤0.08mm(转速 1500r/min 时),若振动异常(如明显异响、泵体晃动),可能是叶轮不平衡(如磨损不均、卡入异物)、轴承损坏或基础螺栓松动,需停机处理。
-
浆液与密封监控
-
浆液浓度:严格控制输送浆液的浓度(不得超过泵的设计浓度,通常矿山渣浆泵设计浓度≤60%~70%),浓度过高会增加泵的负载,加速叶轮、泵壳的磨损,还可能导致管路堵塞。
-
密封渗漏:机械密封允许轻微渗漏(≤5 滴 /min),若渗漏量超过 10 滴 /min,需检查密封面是否磨损、密封液是否不足或 O 型圈老化,避免渗漏加剧导致浆液进入轴承箱损坏轴承。
-
禁止操作行为
-
禁止空转:严禁在无浆液的情况下运行(空转时间超过 30 秒就可能烧毁机械密封、磨损叶轮),若因工艺暂停输送,需先停机,避免 “干磨”。
-
禁止骤开骤关阀门:出口阀门需缓慢开启 / 关闭(开启时间≥30 秒),避免压力冲击导致管路或泵体损坏;禁止在出口阀全关状态下长时间运行(不得超过 5 分钟),否则泵内浆液会因循环过热导致部件损坏。
三、停机时:规范操作,保护设备
停机操作需遵循 “先减负载、后停机” 的原则,避免设备因瞬时压力或流量变化受损:
-
正常停机步骤
-
缓慢关闭出口阀门(避免压力骤升),直至完全关闭;
-
切断电机电源,停止泵运行;
-
若短时间内(≤24 小时)再次启动,可保持进口阀全开,关闭排气阀;若长期停机(>24 小时),需关闭进口阀,打开泵体底部的排污阀,排空泵内残留浆液(尤其是含腐蚀性或易凝固浆液,避免腐蚀泵体或凝固堵塞)。
-
紧急停机场景
出现以下情况时,需立即切断电源停机:
-
电机电流骤升超过额定值 1.5 倍,或电机冒烟、有焦糊味;
-
轴承温度超过 90℃,或电机温度超过 70℃;
-
泵体或管路出现严重渗漏(如浆液大量喷出);
-
设备振动剧烈(振幅>0.15mm)或有明显金属撞击声;
-
进口管路堵塞导致泵空转(观察到泵体无液体流动、声音异常)。
四、日常维护:定期保养,延长寿命
立式渣浆泵的核心损耗部件(叶轮、泵壳、机械密封)需定期检查更换,日常维护可大幅降低故障频率:
-
周期性检查项目
-
易损件更换注意事项
-
叶轮更换:需保证叶轮与泵轴的同轴度(偏差≤0.02mm),避免安装偏心导致振动;叶轮材质需与浆液匹配(如输送酸性浆液用不锈钢叶轮,输送高磨蚀浆液用高铬合金叶轮)。
-
机械密封安装:动环与静环的密封面需清洁无划痕,安装时涂抹少量润滑脂(避免干摩擦),压缩量需符合说明书要求(通常为 3~5mm)。
-
管路与环境维护
-
定期冲洗管路:停机后用清水冲洗进出口管路(尤其是输送高浓度或易凝固浆液时),避免残留浆液结块堵塞。
-
保持环境干燥:泵体周围无积水、无粉尘堆积,避免电机受潮或轴承箱进水(潮湿环境需加强电机接地检查)。
五、安全规范:避免人身与设备事故
-
操作安全
-
操作人员需持证上岗,熟悉设备结构和应急处理流程,禁止无证人员操作。
-
检修时需切断电源并挂 “禁止合闸” 警示牌,避免误启动;进入泵体内部检查时,需先排空浆液,并做好通风(防止有毒有害浆液挥发)。
-
防护措施
-
设备旋转部件(如联轴器)需安装防护罩,避免衣物、肢体卷入。
-
接触浆液时需佩戴防护手套、护目镜(尤其是腐蚀性浆液),若浆液溅到皮肤,需立即用清水冲洗。
-
应急处理
-
若发生浆液泄漏,需先停机,再用沙袋或防泄漏垫围堵,避免浆液扩散污染环境;泄漏的腐蚀性浆液需用中和剂处理后再排放。
-
若发生电机起火,需立即切断电源,用干粉灭火器灭火(禁止用水灭火,避免触电)。
总之,立式渣浆泵的稳定运行依赖 “预防为主、实时监控、定期维护” 的原则,严格遵守上述注意事项,可有效降低设备故障率、延长使用寿命,同时保障生产安全与效率。实际操作中需结合具体泵型的说明书(如厂家提供的流量、浓度、温度限值),针对性调整操作细节。